质量和品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。按照适用性质量观点,质量是满足需求的程度。品牌同样反映满足需求的程度。不同的是,质量通常从供给侧的视角来定义,品牌从需求侧的视角来认知。建设质量强国不仅需要供给侧创造更高标准、更高性能的产品,还需要获得需求侧的信任和喜爱,才能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实现高效率价值交换。因此,质量和品牌是相生相伴的整体,质量和品牌交相辉映,才能彰显质量强国的力量。
品牌的本质是价值承诺。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全面部署了品牌建设任务,设立了“中国品牌建设工程”。面对领域广泛、内容丰富的品牌工作,我们必须对品牌有清晰的认识,才能把握品牌建设的主线。尽管品牌表现出诸多外在特征,但是其本质是组织(企业)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提供价值的一贯性承诺。
企业培育品牌要把握三件要务:一是提高履行承诺的能力。企业应该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,提高价值承诺水平、丰富承诺内容,增强价值感受。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承诺,都应该保证有能力兑现承诺。二是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。企业的每个价值承诺都有成为差异化价值的可能,企业要根据自身战略、资源和能力等因素策划、创造、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,塑造品牌核心价值。三是让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感知和信任。企业通过品牌识别、品牌传播、品牌保护等活动,以及定价、促销、渠道等策略,把企业的价值承诺,特别是差异化的价值,清晰准确地传递出去,使顾客易于接受、记忆、理解和信任。
品牌培育有“法”可依。《纲要》提出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,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,深化品牌设计、市场推广、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,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。工信部从2011年启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,组织万家企业推广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方法,取得显著成效。2018年,机械、轻工、钢铁、电子等9个行业制定发布了“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”系列行业标准,2020和2021年,《企业品牌培育指南》《品牌管理要求》等国家标准相继发布,为加快打造优秀品牌,做强中国品牌,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